議題展
A組-曾逸仁老師指導

王韻涵
楓紅之後-霞喀羅古道之白石派出所再利用與山屋興建計畫
議題說明
基地|新竹 霞喀羅古道
論述|
近年來國人賞楓熱潮興起,大量人潮在短時間內湧入山徑,漸漸使山林超負荷。楓紅之後,山屋興建計畫與營地再造立意於改善山林亂象並提升古道其他季節的使用率。將泰雅文化歷史與古道相結合,白石派出所再利用為展示空間,讓山不只有健行攀登的功能,而是增添了人文歷史的底蘊。

李睿爵
記憶海潮-廣西北海海上絲綢文化綜合體規劃設計
議題說明
基地|中國 廣西省 北海市 高德片區 北部灣街道
論述|
「自21世紀新中國經濟起飛後,許多保存完好的歷史遺跡、古代城市被發展為商業區域,刺激消費的同時,古老的底蘊化為資本的空殼。」你可也曾對現有的文化資產保存產生質疑,城鎮化發展的前提下必然會有如此龐大的犧牲嗎?
當如今的社會對於歷史已不重視時,未來的人類將以何去何從?
本設計旨在探討北海海上絲綢文化創意園區規劃操作,本人將嘗試以嶄新方式改造近代建築遺產,將傳統領事館舊址轉變為周邊社區的珍貴資產。這個設計旨在透過現代主義的概念,賦予領事館內部空間新的生命,為基地地區帶來更多的文化價值和創新力。海上絲綢文創園區的設計將過去的歷史回憶融入現代藝文性質的場所中,營造一個異質性的環境,實驗性的設計手法使人們能夠在這個空間中重新體驗北海獨特的過去與現在。
B組-許正平老師指導

何承洋
浮生若夢-社區之生活型態探討
議題說明
基地|澎湖 白沙鄉 通樑村
論述|
漁船 古榕 大橋 仙人掌 老房子 這些都是我從小到大不變的事物,印象最深的就是家裡長輩冬天撈海菜,夏天採蚵的景象,但在成長的過程中漸漸地感受到了人與人之間的距離漸漸拉開了,尤其是在都市生活之後;還有在觀光產業的興起下,我們居民與觀光客之間,在空間的使用下似乎變得模糊不清。
『人們為何疏遠了?』
『天亮了,時間就不屬於自己了』
這是在當代城市常見的生活習慣,我們常說早上是美好一天的開始,但在我看來,似是而非,在早晨的捷運上,有的人熬了夜在補眠,有的人還未從昨晚的夜裡走出來,許多人為了生活而忙忙碌碌,喔!又或者說是生存而非生活;為何說是生存?在城市的車水馬龍中,能有多少人是為了生活而匆匆忙忙?大部分還是為了維持基本的生存而努力,所以在下了班之後還能有多少時間是屬於自己的,想當然,更沒有能量去和鄰里交流了,而是盡量的延長夜晚好好的把時間留給自己和所愛。
通樑這片基地對我來說,好像介於都市效率化的影響,又不失鄉村慢步調的生活。

陳楷勛
交匯臺南-火車站區域交通再塑
議題說明
基地|臺南 東區
論述|
以臺南火車站為中心,重新思考城市動線。融合美學和功能性,我們追求創建一個宜人、智慧的城市中心,通過建築和交通改善,提升區域交通效率,優化行人流動, 增進公共交通體驗。追求打造一個融合美學與實用的城市中心,營造宜人的空間體驗,使火車站成為交通樞紐同時,更成為城市的亮點,推動可持續發展。

鄔昕哲
大空橋時代 --- 都市空間中的階級領域分層
議題說明
基地|臺北 捷運南京復興站與周遭鄰地
論述|
一直以來道路早已成為各個城市的主要發展基底,以「道路」為主的城市建構使得城市成為追求效率及資本主義的賽博龐克城。人們自願成為都市中的游牧者,在城市中遊蕩於水草之間。但因為各種原因(無論是因為污染的空氣抑或是危險的道路體驗)我們逃離了不適的地表轉而往地底或空中打造能夠掌控的友善環境,抑或是在城市中圈出一塊又一塊的城池將自己保護在其內,「道路」成為堡壘的護城河,卻也將自己圍困在其中。
於是來日的某個時刻,行人終於獲得了主宰權,在城市中建造了一座大型的建築體,專屬於人們的人造空間覆蓋了圍困自己的城牆,新物的建造逐步侵蝕舊物的領地,不同年代的建築交替產生了屬於這個年代的天際線...
C組-黃信穎老師指導

陳冠維
「Go Around」記憶. 降落;連結. 未來-水湳航空博物館
議題說明
基地|臺中 西屯區 水湳金貿園區
論述|
『沒有記憶的市民,沒有歷史的城市;台中 - 一個信仰地價的空城。』
臺中水湳機場,於1911年由日軍開闢,作為與日本聯繫橋梁。經歷二戰後;1946年,機場轉由中華民國接收,主要活動包含:空軍飛行場、飛機製造廠、原型機測試廠;至此,臺灣航空工業逐步扎根。1957年始,逐步開放民航業務,直到2004年因都市擴張、國際航線等需求而將民航站遷址至清泉崗機場;軍方亦於2010年搬遷至清泉崗機場,結束了該區域一個世紀以來的飛行使命。
機場關閉後;重劃工程開始前,曾閒置一段時間。期間穿插多樣活動:電影攝影棚、展覽館、民眾運動空間、模型飛行場……令機場新生,碰撞出空間多元可能性,啟發未來想像。
睽違10年,水湳金貿園區重劃終了,解放了臺中市空域的建高限制,加劇刺激都市擴張,同時帶動周圍地價,到達了一個全新高度。重劃區宜人空間規劃,符合現代市場價值觀之設計手法;卻忘乎當地歷史脈絡,彷彿一切受到最純粹的資本主義掌控著。街廓有機弧線彼此鑲嵌,形塑中央公園輪廓,主導了整個重劃區紋理;不同面向的弧形,之於跑道的筆直,似乎在不斷否定過往曾為機場的歷史。然而,重劃區外圍仍擁有為順應機場機能而產生的空間紋理;卻因為機場消失、錯誤的市地重劃而無法感知其中趣味之處,令人惋惜。
於是,透過水湳航空博物館設計,再次強調中部工業發展定位;且將土地記憶重回1911至2010年間,降落於上一個世紀中。回顧過去,方能展望未來。

許家淇
金門生命紀念場域設計
議題說明
殯葬空間一直是都市中最不被重視的空間之一,雖為紀念性空間,但和廟宇教堂相比,給人們的觀感卻大為不同,在過去乃至現在,殯儀館、墳場就被視為"不乾淨"的地方,在宗教觀念與對死亡的恐懼所造成鄰避效應下,此類公共服務設施漸漸成為城市的邊陲地帶,蜇服在最安靜的角落,儼然是生活中的異質空間,人們只在特殊節日時才介入,而結束活動後馬上退出,不會做過多的停留。殯葬設施從來就不只是一個告別的所在,更不是僅屬於亡者的空間,因此我想藉由建築設計來重新思考探討紀念場域,並拉近死亡與人們的聯繫。

lapi pagaleva。劉孟青
kakituluwan_學習之地
議題說明
基地|屏東 牡丹鄉 牡丹村
論述|
作為回鄉的都市原住民青年,缺乏能切入部落的資源、管道。藉由部落中的教育場所,為部落做服務的同時學習作為族人的責任。並且由設計中教育場所的開放性,進而邀請部落的族人都能進入學習場域。
D組-林美吟老師指導

李郁雯
金門移民博物館_金門在台生根文化基地
議題說明
基地|新北 中和區 太武山莊
論述|
金門雖為彈丸之地但位居重要地理位置,金門人從古至今由於經濟、戰爭、教育,部分族群不斷地遷移,其中不少人選擇遷移至臺,在這當中有被迫地、有自願地;有恐慌地、迷茫地、也有滿懷希望地,而他們最後除了回到故土,也有許多人選擇扎根異鄉。
然而隨著時間的演進,許多旅臺金門人已不熟悉現在的金門,而在臺的金門後代也對家鄉感到陌生,那在臺灣的金門土地,是否可以成為孕育金門下一代的場所,讓在臺金門人認識家鄉、尋回家族情誼,並成為旅臺金門子弟的資源後盾。

謝觀達
市場改建暨食農教育基地
議題說明
基地|臺中 西屯區 櫻花黃昏市場
論述|
「這是一個失落新世代:我們的孩子不會煮飯、不曉得食物怎麼來的,更不知道如何吃得健康。」—— 傑米.奧利佛,英國名廚師
隨著人們從農村遷移到城市,水泥高樓不斷擴張,綠地田園迅速消失。我們看得到的水果蔬菜食物,都是躺在市場裡、店家裡,處理完畢,包裝完成的商品。我們已經完全不認識天天吃進肚子裡的東西,季節感也失去了,人從自然剝離。
然而未來真正的城市時尚是追求健康,是人性化、鄉村化、田園化的臺中,而不是物質化、水泥化、鋼鐵化的臺中。因此我們從每天都會「吃的行為」著手,透過「食農教育」來教育下一代將會是一個我們改變的起點。

余遠志
臺北世貿中心建築群重塑
議題說明
在建築師的個人野心和社會的實際野心之間,存在著巨大差異。這些現象至少代表了一種無拘無束的自由:擺脫形式凝聚的自由,擺脫必須假冒是共同體的自由,擺脫行為模式的自由。—— 雷姆.庫哈斯
多數人認為都市裡的建築形塑了都市裡人類的行為,可事實大大相反,都市裡的建築是為了都市裡人們的行為而生。過去我們的生活在舊有建築的影響下被定型,我想試圖打破這隱約被察覺的定性,找出都市裡更多活動的可能性,並將這些可能性轉化為新的建築。
E組-陳志宏老師指導

陳佩慈
埤塘再利用及角色再定義
議題說明
基地|桃園市大園區田心里
論述|
有著「千塘之鄉」著稱的桃園,遍地都是埤塘及水圳。提供前人農田灌溉生活的「埤塘」,隨著城市的發展需求及水利設施的完善,埤塘儲水灌溉功能不再被重視,轉變為淡水魚養殖空間,或被迫更改為建築用地遭到填平。
近年來,因為保護濕地及文化部門的提及,埤塘才又重新進入人們的視野,開始有部分埤塘被賦予新的生命,提供周邊城市綠化的休憩空間。但桃園仍舊有許多未被整理的埤塘,因此我希望藉由探討埤塘的可能性,進而提升埤塘與城市的對話。

丁佩妤
Location for the Art^drama
議題說明
基地|臺中市 西區 忠信市場
論述|
位在臺中美術館正對面的忠信市場,歷史卻比美術館還久遠,在整個臺中市藝文活動與藝術廊道規畫內,此基地卻不停的衰敗,店家也不斷遷出。
關於市場現階段嘗試以些許藝文/藝術介入空間,本設計想探討藝術介入的種類以及是否能使整體市場即為演出場域與展示物件與行為之場所,又如何將場所延伸至兩側的敷地範圍,以及現今使用者如何達成延長停駐的時間。

王莉樺
明渠周邊建設空間規劃
議題說明
基地|新北 八里區 臺北港明渠
論述|
「八里與淡水之間只隔了一條河,我嘗試去找出他們之間的差異,這個不同或許可以創造出新的記憶點。」
以台灣發展為目標的臺北港計畫,八里的居民們起初也不想阻擋國家發展,並相信著這些建設會帶來八里的繁榮。而政府為了滿足建設需求不斷地向居民徵收土地,原本漁產豐富的海岸線,因為臺北港的興建而遭到破壞。居民們賴以為生的下罟漁港也被包圍在臺北港之中,下罟港的小漁村不斷做出犧牲,直至現在他們已一無所有,政府宣示的大夢卻一樣也沒看見。
八里漁業早已無法回復到原本的模樣,且臺北港只會繼續擴張,漁民們只能夠在夾縫中求生存,自己另求出路(畢竟航道是死的,船是可操控的),如何留住這裡漸漸消失的漁業文化,同時改善現在早已轉型的漁民生活環境,是選此議題想解決的問題。

賴韋程
九號行星兒童中心
議題說明
基地|臺中 西屯區 世界貿易中心
論述|
以學成專業回饋居住區域為出發點,找尋「福中里」區域內,是否有重新審視的區域空間。以建築視角檢視並提出改善觀點。
以社區與公共建築之間發展及利用方式層面,檢討現有現況使用率低下的情形。特別以社區組成發生改變部分研究。以建築機能轉型、增加居民生活品質、減緩轉型帶來的風險三個方向下手。

曾名楷
金門樂活村。青年x長者x居民
議題說明
俗諺說的好「青有所為、壯有所才、老有所居」
我們年輕一輩人應當要汲取長者的智慧,而長者也應抱持熱忱與希望激發青年的活力。
我希望能透過青銀共居的形式,讓年輕人與銀髮族居住於同一生活場域,透過部分的跨代交流,令銀髮族維持與社會互動、降低隔離與孤獨感,也把人生閱歷透過自然地互動而傳承給願意共居的年輕人們;年輕人也可以透過協助長者,來體認到生命中不同階段所蘊含的意義。透過政策的配套也可能可以達到減輕租屋負擔的作用。
而且「建築不僅僅是磚瓦的堆疊,更是人們共同生活的舞台。」
在居民層面,我希望能打造一個共榮的社區,營造出溫馨、有機的居住環境。這裡不僅是一個住所,更是一個讓居民建立深厚社交關係、共同參與活動的家園。透過青銀共居與住商混合共生的形式,希望將金門樂活村造成為一個凝聚不同世代的小型共同體,實踐著健康、共融、樂活的理念。
F組-陳拓男老師指導

潘為因
邊境場域
議題說明
基地|臺北 河濱
論述|
「你只要嘗試過飛,日後走路時也會仰望天空,因為那是你曾經到過,並渴望回去的地方。」
適度的留白,簡單、平靜且沈穩,多節點演釋著聚集與流動的場域,探討連結的時空及反映出的影子,渴望場域間的平衡狀態。

林佑任
異質夢境
議題說明
基地|金門 小徑
論述|
金門建置的歷史場館都是以國族正統為主體,對於近代裁軍與戒嚴的情況完全避而不談。當時人們的集體記憶與異質空間開始被遺忘與閒置下,這些壓抑逐漸轉為戰爭後時代的惆悵感。到了如今,亦成了沒有載體承接起這些記憶與宣洩的孤寂。

林桓摯
垂植-農業生產與公共機能之複合
議題說明
基地|23°43'54.3"N 120°25'06.7"E (雲林高鐵站旁)
論述|
雲林縣正面臨農業技術的轉型。為降低後疫情對農業生產的影響,因此致力於 臺大生農學院合作發展智慧環控農業與冷鏈加工保存的產業機能。 基於如此背 景條件,我想以環控農業生產結合冷鏈加工保存並考慮基地還近需求機能的置 入作為此次畢業設計操作的主軸。
為要達成環控農業生產與冷鏈加工機能的整合,以減少生產端及加工端的管理及溝通成本。然而新的program的置入選擇在有學術與技術輔助的臺大校地旁。願景是希望能在生產機能置入的同時能衍生基地需求的機能,並融入基地的生活型態。

游宸銘
本東倉庫活化再利用
議題說明
基地|高雄 駁二特區
論述|
藤本壯介:「建築在某個程度來說其實是相當暴力的,牆把空間隔成內與外,也可能因此限制了人們的活動。但其實我們不應該就這樣區分成黑與白,而是應該去暈染他們,讓界線模糊,創造出讓人們更加舒適的灰色地帶。」
駁二特區,作為高雄一個可實驗性的場域,裡面承載許多不一樣的創意,而伴隨著近年來大量的觀光人潮,使這裡產生更多的可能性。2021年一場大火將本東倉庫燒成灰燼留下了些許立面與柱子,而我希望透過本次設計重新塑造對倉庫的定義,並且打破框架的思維去連結更多的可能性。

湯子杰
情感與記憶場所-重構復國墩漁村與漁業意象
議題說明
基地|金門 復國墩
論述|
古語用「三山六海一分田」來描述金門的傳統經濟型態。復國墩因漁業而興起,早期居民多從事傳統漁業,但如今隨著老一輩漁民的逐漸淘汰,漁村的文化及記憶面臨嚴峻挑戰。
復國墩漁村是特殊歷史下形成的特殊居住空間,隨著部份居民的遷村,正逐步退出歷史的舞臺。從漁村的情況來看,部分建築已相當老舊,不符合當代人的居住型態。對於遺留下來的建築空間,無論是把它原封不動的作為一種博物館的形式來進行展示;還是採取極端的態度將其擦除,恐怕都是有失妥當的做法。
「因其本土特色固有的脆弱性,村莊要保存的並不是一處古蹟,而是對一種生活方式的記憶,這才是村莊面對的主要挑戰。」(Raphaël Bertho 2020: 3)
因此我以意象的重構來形塑漁村的「記憶之場」,對於漁村的事物、生活、樣貌轉譯成情感符號,串聯新與舊的空間記憶,產生不同的感受與故事性,喚起觀者心理層面的認知及情感的連結。
G組-郭芷瑜老師指導

張雅晴
人生學校-新型態共融學堂
議題說明
基地|台中市大雅區文雅國小
論述|
人口老化衝擊,長者照護及受教權逐漸受到重視,許多家庭面對長者老化狀況不知如何正確面對。此外,少子化導致學校出現閒置空間,學童面臨廢校、被迫離開原學區與他校併校,因此欲探討在如此人口結構變化下如何改善教育空間使用問題,打造人生學習場域,期望居民主動發現並產生可共同學習生活的共融學堂。

蘇郁潔
都市遊牧-東協廣場新建設計
議題說明
基地|台中市中區東協廣場
論述|
移工休閒主要有三個面向:消費、社交、飲食,東協廣場位在便利的交通位置,不只提供台灣四面八方來的移工一個聚會的場所,同時在都市的空間中扮演串連散落在中區的小商店及交通樞紐的中繼站。
移工從他們國家遊牧到台灣,在假日時從台灣各地湧入東協廣場,而我們也是從城市遊牧到城市的另一群人們,在空間複雜的東協廣場裡保有各自的獨特領域性,而這個多層次劃界的空間及時間性是我想再次重塑東協廣場的因子。

呂翰軒
港與漁
議題說明
基地|金門 金城 水頭商港
論述|
金門西半島漁港發展不彰,唯有一片泊地支撐金西的乘載量,而為打擊走私並有效管理漁船作業,中央計畫將廢除金門地區早期在軍管時期設立的22處泊地,占比全金門逾40%人數的金西漁民將無處停泊船隻,其生計也將受到打擊。

姚友恩
告別後再生-日常。回憶。場域再生
議題說明
基地|嘉義 竹崎鄉 灣橋村
論述|
『產業遺構紀錄著沿線土地歷史,如何重現,轉譯過去與現在的日常記憶空間。』
阿里山林鐵一天兩班的列車,這條軌道對經過的村落、住家來說就像一條隱形的線切割了區域。
灣橋-是舊時林鐵的通勤站,歷經產業沒落,戰後外省
人口移入後。現代的聚落發展,這裡缺乏了人與人之間交流的生活場域。
希望藉由車站這個擁有流動與聚集特質的建築,告別過去的林業車站機能,再生日常生活場域。

賴智鴻
林鐵時空的漣漪
議題說明
基地|嘉義市 東區玉山一二村
論述|
這個聚落保存了許多林務生活故事,周圍的貯木池、動力室、排煙道、鋸屑室、焙房和木材倉庫等設施見證了阿里山林業的興起與衰敗,於如今被登錄為「歷史建築」。
我想融入這個區域經過一個世紀以來經歷的各種材料,讓過去的記憶與現在的產物相互交織,這種材料的層層疊加不僅是一種外觀上的變革,更是歷史的交匯點。
透過這樣的操作,讓過去與現在互相對話,展現建築在時間上的演變。因為我認為每一種材料都是時間的見證者。

秦大崴
以「法」為教-金門司法教育場域設計
議題說明
基地|金門 金城 福建省政府
論述|
人們對司法的不了解導致了對其的不信任,進而使司法建築與生活產生隔閡,但「法」早已存在於日常。
而在曾經歷戰地政務時期的金門,當時軍事審判從重判刑與交通不便導致無律師與公設辯護人的設置等更強化了不信任與隔閡。直至今日,金門當地刑事案件主要由公共危險、詐欺與毒品構成;同時查賄、廉政肅貪等類型案件仍較臺灣其他地區比例為高。
因此,本設計嘗試在議題上採用以「法」為教的角度切入,先定義出何為「法」,再到體現「法」的空間以及「法」之於金門的特殊性,並揉合「法」與人權的探討。最後定調為以週遭與其本身皆與「法」息息相關的福建省政府作為基地,設置含有部分現有法院機能的金門司法教育場域。
H組-卓建光老師指導

唐嘉鴻
臺南輕旅新選擇-鯤喜灣渡假中心
議題說明
基地|臺南 南區 喜樹灣裡市地重劃區
論述|
「青年壯年、中年老年、下一站?」
臺南市政府在112年公佈了市政願景「三大施政方向」篇,便捷交通、青銀福利、清廉勤政三者是目前的發展方向。身為臺南人的我想操作與自身家鄉有關聯的議題,因此從這三項施政方向開始進行。
臺南的「鯤喜灣」地區作為新興觀光發展要區的同時,也是個逐年衰老的沿岸聚落大拼盤。我希望當地的生活與觀光能攜手並進,為在地居民及到訪遊客提供一個可能性,讓聚落能夠更加繁榮。

林彥妮
羅厝生活照護
議題說明
基地|烈嶼 羅厝聚落
論述|
「敏恩是個房東,她認識社區裡的所有人。90 歲的時候,她的健康和心理狀況開始走下坡,她的租客開始承擔起照顧她的角色。
租客早上扶她下床清潔身體,然後她就出門,做回收、去市場。她喜歡喝酒,但她走路愈發蹣跚,小酒館開始給她喝沙士而不是啤酒。攤販老闆了解她要什麼東西,所以給她正確的找零。
敏恩被這個關係緊密的社區支撐住。她非常想要留在家裡,整個社區就團結在她身邊,讓她能夠這樣生活。」
老年人不是該控制的漸增費用,也不是該被轉移的沉重負擔,而是一群人,他們的需求令我們必須改變現在的社會。—— Dear Life: On Caring for the Elderly
而我的提問是,承載如此社會關係的空間會是什麼樣的呢?

陳珮瑀
現代生活與傳統空間再對話-彰化民生市場改建
議題說明
基地|彰化 民生市場
論述|
市場是一個高流動性的地方,符合現代生活的消費模式。然而,從我的觀察和體驗來看,傳統市場不僅是一個販售產品的場所,它也可以是一個充滿生活想像和情感交流的多元互動場所,難以被其他交易媒介所替代。
以保留原傳統市場的型態作為出發點,重新規劃原本凌亂的內部攤位和老舊的環境,將機車、腳踏車的購買行為保留,同時也提供行人舒適安全的體驗。嘗試加入住宿空間和共域空間,重新思考使用者和市場之間的互動關係,不只限於橫向且短暫停留的關係,更衍生出垂直化且具互動的市場關係。

陳柏璋
The image of Tainan city:閱讀地域性與觀光化的都市迴圈
議題說明
基地|臺南 蝸牛巷
論述|
「是空間創造著使用者,還是使用者來界定空間」這就像是一種迴圈:起點是終點,終點又是起點。
在城市的脈絡下,空間慢慢的圍塑出自己的樣子,在這之下我想探討的關係而慢慢浮出;而城市下有許多角色在這之中我自己挑選了當地人與觀光客來驗證我的設計,過程中用時間、媒材與結構…… 等來推磨
由此而生我先在大臺南市解析了自己對於城市的意象,從中發現了「蝸牛巷」;在街廓的脈絡與調查下找出了6個特色,在之下發現了14個基地。
"最終結果:基地 X 議題 = 我的設計"
創造出可以屬於當地人與觀光客的都市空間。

連愷
廈門生活文化館
議題說明
基地|廈門 思明區 公園西路-溪岸街一帶
論述|
眾所周知廈門是個充滿綠意的臨海鷺島城市。由於近年來旅遊業發展迅速,許多遊客慕名而來。但大多停留在快節奏的拍照打卡,只是表層的到此一遊,沒有對這座城市的內涵和歷史有基礎的瞭解,我對此深表可惜。
他們應該看到更深層的方面生活場景,以不同的視角體驗當地文化,證明來過廈門,而不只是淺層的刷到照片。都市能取得的城市資訊莫過於博物館,將以博物館為主體探討未來城市空間的活化發展力,以及公眾參與性加深對廈門的印象。

劉展佑
模糊界與線_山外溪溪畔&僑聲戲院再造
議題說明
基地|金門 金湖 山外溪新市段
論述|
走在街上,你知道這座城市想展示的是什麼嗎?光鮮的、蓬勃的、有序的,不管是人、還是城市,我們都想把最好的一面展現給眾人。但是從主要道路進入金湖山外市區,最先映入眼簾的卻是鮮少人停留的山外溪畔,與一座被山外溪切割的城市。這真的是這座城市想展示給我們的模樣嗎?
「城市的河流是忠誠的守望者,用潺潺流水承載社會變遷、紀錄情感記憶」(黃淑貞,2021)
河流在許多城市都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但是流經金湖市區的山外溪現在卻扮演著新市社區與武德新莊兩個社區的界線。因此我在戲院旁找到同樣屬於廢棄狀態的僑聲戲院。試圖將戲院的機能延伸至河畔,使整個河畔變成一座戶外劇場。
I組-王世欽老師指導

閻品瑜
一個老街的表演地
議題說明
基地|金門 沙美老街
論述|
「當代藝術最關鍵的一個價值變化,是去思索我們所存在的生活環境,反省人與人,人與地方,地方與地方之間的關係,以藝術手法回應日常,讓藝術家是居民,居民也是藝術家。」
我以老街為發想,也是最接近日常的地方,而金門最東邊的老街區,明清之前就存在,八街八巷的特殊格局,也成為八卦街,曾是文風最鼎盛的區域,有那麼多故事的地方卻逐漸沒落,藝術家的作品鼓勵我們去想像,對話並重新定義與建構意義,往往也是社群的觀眾成為藝術家創作的參與者,甚而啟發群眾成為創作者,由下而上的創造自己的文化和藝術。希望人民有全新的眼光看待這些凋敝地區,再塑地域特色及體驗。

古博霖
樹林區域真相探索
議題說明
論述|
從在地性及認同感來反思現在樹林的發展方向,會發現似乎為了追上高發展區域,而不斷的以非常都市化的建築粗暴的填充進來,像是為了促進經濟於是直接蓋了棟百貨公司進來想要以此來加速都市化的進程。
樹林區在其中,卻缺少了當地特色,以及有許多的刻板印象,因此藉由建築設計可以找尋出具有在地性及認同感的文化特色。

張思柔
被遺忘的空間/眷村再構
議題說明
基地|桃園 忠貞新村
論述|
為什麼這些空間會被遺忘?
不再複習,經過了時間推移,便漸漸地不再提起;也許它曾經繁盛過,但最終被拆解、分離,只留下片段。
「只要一個物的形式仍與當初的功能有所連結,歷史就會持續存在,當形式與功能的連結斷裂……歷史就會轉化成記憶,歷史的結束是記憶的開始。」_Aldo Rossi
而眷村是一個在特別時期生成的特別存在,隨著趨於和平,加上都市更新與人們對生活品質的追求,還有相對封閉的住宅模式,讓這些矮層眷村在城市中變得有點格格不入,甚至是在逐漸抹滅它的存在。希望能夠收集碎片,讓這些被遺忘的空間能夠留下存在的意義。

柯淳泰
落日城市劇場-中山黃昏市場改造
議題說明
基地|屏東 中山黃昏市場
論述|
市場是為了人民設立的,最基本的交易平台。
而黃昏市場的營業模式不僅配合著現代人的生活型態
對於攤商來說更是一天之中的下半場。
然而,隨著消費型態轉變,傳統早市與黃昏市場的存在受到連鎖超級市場的挑戰。
乾淨整潔的購物環境、縱貫全日的營業時間成為了市場設計的指標。
隨著都市發展與生活模式變遷,新市場的定位必定發生變化。
本設計試圖透過置入複合機能打破時間性的限制
將基地變成觀光產業的結點之一。

范朝燈
節點連結:鐵路高架化後-都市銜接構想
議題說明
基地| 嘉義市火車站前站旁,北臨嘉義車站,南臨文創園區,為先期規畫建議之更新區域8
論述|
一個城市中,有兩個東西很容易將城市切割,它們通常會早於城市的出現,不如說是城市常常會圍繞著它們出現。
一是河流,二是鐵路。
它們分割了城市也分割了發展。
在嘉義市,鐵路高架化計畫後,被鐵道分成東、 西兩半邊的嘉義市重新被道路銜接起來,原先依附著鐵道而出現的建築設計或規劃,也應該跟著時代在進步,那些將與鐵路高架化計畫後脫節的 節點,像是舊酒廠、菸廠或是地面的火車維修區,被重新定義和使用就成了必須去面對的問題。特別是火車站周遭,畢竟火車站的進出人數特別多,以嘉義火車站為例,每日約 15000 人進出站點,其中包含通勤、遊客與居民,同時火車站作為一個城市的門面,關係著來到嘉義市的人們 對於整個嘉義市的印象。
從火車站出來看向基地,它展現了它商業的一面,看到了 7-11 與租車等…
從道路對面看向基地,它展現了它複雜的一面,招牌與立面讓人看不到重點。
從文創園區看向基地,它甚麼都不想給你看,一面牆,只有窗,甚麼都沒有。
從鐵道對面看向基地…,我倆有啥關係?我跟你熟嗎?1912 年嘉義段通車後就分割成兩地了。
我在想,在整合整個基地的同時,我看向它、你看向它、他看向它、它看向我。這些介面與介面的關係又要如何去處理?也試著將該基地作為一個城市的中轉站,能夠去連接與回應周遭的設施,那,怎樣會是比較有趣的呈現方式呢?